強化運動人才庫,提升香港體運發展
國家隊奧運健兒訪港大匯演。
2024巴黎奧運再度掀起全城體育熱潮,國家隊訪港三日令全民歡呼雀躍,大家都爭相一睹運動健兒風采,而比賽期間市民通宵達旦觀賞賽事,由游泳、田徑、體操、乒乓球等耳熟能詳的熱門賽事,到小輪車、滑板、攀岩等這些平時較少機會觀看到的偏冷門項目,市民都看得如痴如醉、刺激萬分。
香港運動員在巴黎奧運會共取得兩金、兩銅的歷史佳績。
今屆巴黎奧運,港隊代表運動員再次創出令人振奮的佳績,獲得兩金兩銅,是有史以來金牌數目最多的一次,而所獲取的四面獎牌,隸屬劍擊和游泳項目,這兩項賽事的獎牌,歷屆以來幾乎由歐美日等國家運動員包辦,港隊代表張家朗、江旻憓、何詩蓓在強手如林下,仍然可以突圍而出,付出的努力與堅持,絕對不容小覷。
加大力度搶運動員人才
香港奧運代表團今屆共派出16男19女共35名運動員,出戰游泳、劍擊、滑浪風帆、帆船、羽毛球、跆拳道、柔道、三項鐵人、田徑、體操、賽艇、乒乓球及單車等多個項目。
參賽運動員在不少項目中都能打進十六強、八強,屬世界前列,足見香港發展多年的精英體育項目及精英運動員計劃均取得矚目成就,亦證明這些年來特區政府致力推動體育改革與發展的豐碩成果。
藉著奧運熱潮及觀看本屆賽事的經驗,我在此提出一些思考與分享,希望香港可以「乘勝追擊」,更好、更持續性地發展體育。
首先,任何地方要發展任何項目,都離不開人才,體育也是。香港長久以來透過培訓及輸入內地的精英運動員,的確提升了一些運動項目的水平。
特區政府現時在經濟發展上大談「搶人才」,我建議在體育運動上亦應加大力度,開展更多特別運動專才計劃,吸納更多不同項目的一流運動員來港發展,而且不限於內地運動員。
成就運動員的事業,背後必定有一群功不可沒的團隊,包括教練團隊、醫療團隊、其他輔助支援團隊等。
今屆奧運劍擊共有12個比賽項目,誕生12面金牌,香港就在當中勇奪2面金牌,總獎牌榜上排行第37;若只比較劍擊項目,香港其實與日本、南韓和美國同樣奪得2金,並列金榜之首,超越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傳統劍擊強國。
輸入更多國際頂尖教練
劍擊有此輝煌成績,張家朗的法國籍教練Grégory Koenig (Greg Koenig) 肯定功不可沒。Greg為前法國代表隊成員,退役後轉任法國花劍隊教練,8年前已帶領法國隊贏得2016年里約奧運團體銀牌。
Greg這類國際頂尖的教頭來港後,可以將外國的先進技術、體能訓練、資源分配、比賽意識,以及運動員的心理質素等種種技術、訓練與經驗帶來香港,不僅令張家朗強上加強,亦大大提高香港劍擊的整體質素與水平。
何詩蓓100米自由泳決賽摘銅。
何詩蓓一人連續兩屆贏取四面獎牌,這項個人成就,已經令她成為泳壇世界級名將。她其中一名教練Tom Rushton,也是歐洲著名的教練,曾獲頒歐洲年度最佳游泳教練,擔任國際游泳聯盟(ISL)頂尖賽隊的主教練多年;除了訓練何詩蓓之外,也曾是其他世界冠軍和奧運獎牌得主的教練。
Rushton擁有豐富的國際泳聯訓練和比賽經驗,為何詩蓓設計及執行一整套高效、高水平的訓練與比賽計劃,令何詩蓓長時間都能保持世界大賽的水平與節奏。
從張家朗和何詩蓓的例子,反映了「教練人才」的重要性,香港今後需要加重教練方面的人才輸入與培訓,多元化地從世界各地招兵買馬,讓更多運動項目的本地教練可以學習,吸收世界級的訓練經驗與知識,學以致用。
這些本地青年教練學有所成後,再將之用於青訓系統、運動員基礎訓練等,令香港的體育項目發展基礎更為扎實穩固。
江旻憓2012年入讀美國史丹福大學。
江旻憓為香港奪得女子重劍個人賽金牌,「微笑劍后」引起無數人關注,盛讚她文武全才,既是劍壇世一,又是名校學霸。
江旻憓個人天賦毋庸置疑,但她的母校史丹福大學,劍擊隊也是世界有名。她在史丹福讀書期間曾是校隊代表,劍擊訓練已是頂級水平。
根據網上一些有趣統計,2016年里約奧運會,史丹福的「代表」即校友或相關聯人士,總數奪得27面獎牌之多,比得起不少大國的獎牌數目;而其他名校如耶魯、哈佛、柏克萊也是一樣,既盛產諾貝爾獎得主,體壇名將亦輩出。
打造大學「運動精英人才庫」
美國這些著名大學運動人才濟濟,歸功於校園具有濃厚的體育氛圍、充足的資源、場地設施和其他配備,還有優秀的訓練和支援團隊,因此招收和吸引了世界各地頂尖有潛質的青年運動員入學,使高等校府成為優秀運動員的人才庫。
香港在大學培訓運動員方面,一直以來都有一項名為「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 (學生運動員計劃)」,為香港傑出運動員入讀教資會資助大學提供支援及資助。
資料顯示,在 2022/23 至 2024/25 三年間,當局為推行學生運動員計劃預留了1 億元撥款;若以教資會轄下八間大學三年分配1億元來計算,每校平均每年有逾400萬元,用於支持有意作雙軌發展的傑出運動員,資源及渠道遠遠無法與外國大學相比。
香港大學「頂尖運動員入學計劃」。
香港大學醫學院今年共錄取2名精英運動員,其中一名成績優異生,更是首次透過「頂尖運動員入學計劃」獲錄取入讀醫科,其他院校則未見公布,相信人數不多。
近年各大學已招收大量內地學生來港,各院校及當局亦可研究能否進一步發揮「頂尖運動員入學計劃 」,以吸納更多內地甚至海外的精英運動員來港讀書,令大學可以同時擔起「運動精英人才庫」的功能。
本地大學有關運動培訓方面能否增撥更多資源,值得各界加以討論。本港的大學本身已有一定基礎資源,包括運動場地與其他硬件設備,在醫療、復康、心理等,由臨床到研究,亦有不少人才與經驗,這些都與運動息息相關。
特區政府應研究更有效整合及改善、升級這些資源設備,以達到專業、職業運動所需的水平,以推動香港體育事業有長足的發展,在這方面,大學的參與可謂不可或缺。
緊接巴黎奧運,明年由粵港澳三地首次共同舉辦的第15屆全運會很快又登場,體育盛事停不了,祝願香港所有運動健兒再創佳績,香港體運發展更上一層樓。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新界鄉議局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原文刊載於《橙新聞》
(本文圖片來自橙新聞、星島、政府新聞處及香港大學)